“十三五”期間,我國建筑業改革發展成效顯著,全國建筑業增加值年均增長 5.1%,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 6.9%以上,建筑企業簽訂合同額年均增長12.5%,勘察設計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 24.1%,工程監理、造價咨詢、招標代理等工程咨詢服務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均超過 15%。
2020 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達 26.39 萬億元,實現增加值 7.2 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 7.1%,房屋施工面積 149.47 億平方米,建筑業從業人數5,367 萬人。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作用不斷增強,為促進經濟增長、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我國建筑業企業生產和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建筑業總產值持續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21 年,全國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93,079.31 億元,同比增長 11.04%;完成竣工產值 134,522.95 億元,同比增長10.12%;簽訂合同總額 656,886.74 億元,同比增長 10.29%,其中新簽合同額344,558.10億元,同比增長 5.96%;完成房屋施工面積 157.55億平方米,同比增長 5.40%;完成房屋竣工面積 40.83 億平方米,同比增長 6.09%。
截至 2021 年底,全國有施工活動的建筑業企業 128,746 個,同比增長10.31%;從業人數 5,282.94 萬人,同比下降 1.56%;按建筑業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為 473,191.00 元/人,同比增長 11.89%。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自2010年以來,全國建筑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始終保持在6.6%以上。2019 年全國建筑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了 7.16%的近十年最高點,在 2015、2016年連續兩年下降后連續三年出現回升,2021年全國建筑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 7.01%,建筑業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穩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010年至 2021年,我國建筑業累計簽訂合同額從 17.26萬億元增長至 65.69萬億元,平均年增長率為 14.37%,其中本年新簽合同額從 11.04 萬億元增長至34.46萬億元,平均年增長率為 12.61%。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建筑業的運行與固定資產投資密切相關。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就業容量大,產業關聯度高,全社會 5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要通過建筑業才能形成新的生產能力或使用價值,2020 年建筑業增加值已經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7.15%。伴隨著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我國建筑業亦保持了持續增長態勢。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010年至 2021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一直保持增長態勢,但增速呈放緩趨勢,同時建筑業總產值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近年來呈現逐年擴大態勢,2021 年達到 53.82%。
目前我國建筑施工行業呈現如下特點:
(1)資產負債率較高。目前,建筑行業資產負債率普遍偏高,資產負債率平均水平在 80%左右。企業資產負債率偏高有其特殊的行業背景,主要是建筑類企業工程建設所需資金投入大、項目周期長、工程款支付進度慢等現象造成企業資金投入和收回之間存在時間差。
(2)行業發展方式粗放。我國建筑業大而不強,仍屬于粗放式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規?;潭鹊?,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和生產方式落后,產業現代化程度不高,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市場同質化競爭過度,企業負擔較重,制約了建筑類企業總體競爭力提升。
(3)區域市場進入壁壘逐漸取消。在北京、上海、廣東、西北等重要建筑市場,市場準入門檻已大大降低。如在北京,針對外地進京施工企業的管理,管理當局監管重點由前置準入把關變成后置跟蹤管理,只要持有合法有效的營業執照、資質等級證書、所屬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出省施工證明等資料,經省駐京辦登記備案后,即可到北京市建委進行網上登錄,建立企業管理檔案,直接進入市場,參與市場競爭。
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特定階段和未來較長時期內穩步增長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決定了建筑業正處于迅速發展的時期。新型城鎮化、京津冀協調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形成建筑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寶貴機遇。根據《建筑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和我國政府各類投資計劃,我國未來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領域包括:
(1)城鎮化進程中的房屋建設。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 2021 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 91,425 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 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 個百分點。據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 年)》指出,預計到 2030 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 70%,中國總人口將超過 15 億人,屆時居住在城市和城鎮的人口將超過 10 億人。大量農村人口轉為城市居民意味著需要進行包括城鎮住宅、城市商業、公共場館等在內的大量房屋工程建設。
(2)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笆奈濉睍r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國家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加快新型基礎設施、交通強國建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將加快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建設,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將加快推動國有企業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健全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激發國有企業的市場活力;將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構建一流營商環境,深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等。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實現國際國內互聯互通、全國主要城市立體暢達、縣級節點有效覆蓋,支撐“全國 123 出行交通圈”,也就是都市區 1 小時通勤、城市群 2 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 3 小時覆蓋。要支撐“全球 123快貨物流圈”(國內 1天送達、周邊國家 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 3 天送達)?!兑巹澗V要》還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
實現“人享其行、物優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強國,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當好先行。2021 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強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對外發布,市政公用工程領域的建筑企業將獲得更多業務訂單;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推出《綠色建造試點工作方案》,選取湖南省、廣東省深圳市、江蘇省、常州市共 3 個地區開展綠色建造試點,同時將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項目作為此次開展綠色建造試點的兩個子領域。
(3)環保工程建設?!笆奈濉币巹潓Α笆奈濉睍r期的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明確的目標。生態環境保護投資是“十四五”期間優化投資結構、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的重點領域,也是建立政府投資引導、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為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的急需領域。環保行業在政策的持續加碼扶植下,延續高景氣度。隨著“水十條”、“大氣十條”的細化落實及“土十條”的出臺,“十四五”期間環保領域投資將大幅增長。
2022 年 1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環境基礎設施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增進民生福祉的基礎保障,是完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撐;要注重系統謀劃、統籌推進,適度超前投資建設,提升城鎮環境基礎設施供給能力,推動共建共享、協同處置,以城帶鄉提高環境基礎設施水平。
到 2025 年,城鎮環境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和水平要得以顯著提升,要加快補齊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短板弱項,構建集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到 2030 年,要基本建立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環境基礎設施體系。隨著環境保護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環保產業跨越式發展,全社會環保投資總額從“十二五”期間的 4.17 萬億元提高到“十三五”期間約 17 萬億元。而未來十四五期間,環保投資有望繼續爆發式增長。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建筑業在過去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礎上,面臨著技術進步、PPP、“一帶一路”、鄉村振興、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多種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時代,技術進步是大勢所趨。建筑企業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升級改造,提升行業信息化程度,提高工程項目的精細化管理水平、集成化交付能力,促進工程項目的效益和效率的提升。
PPP 模式中建筑企業作為社會資本方要全程參與項目規劃設計、投融資、項目建設和運營管理等項目生命周期管理,使得企業由原來單一的施工承包商向投資商等多重角色轉變,對傳統建筑企業以施工總承包為主導的業務模式構成了挑戰。但 PPP 作為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改革方向,未來大規模推廣仍是發展趨勢,建筑企業尤其是建筑央企借助較強的融資能力和施工能力可在 PPP 項目項下進一步加強建設和運營管理能力,提升競爭力。
建筑企業在“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軌道交通、城市綜合開發等方面面臨廣闊的市場需求,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一方面有助于推動建筑企業內部管理模式與機制的市場化、國際化改革,另一方面需控制工程承包和國際項目投融資風險,不斷提升風險管理水平。
2021 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嚴守 18 億畝耕地紅線,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黑土地保護工程,確保種源安全,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 65%,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以田園綜合體和特色小鎮建設等為平臺,建筑企業在鄉村振興道路上面臨廣闊的發展機遇。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 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上述工程發展仍需要依靠如建筑施工、工程機械等多類傳統行業的支持,新基建的大力發展將帶動建筑行業需求?!笆奈濉币巹澓?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要求“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布局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工信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2021 年底,我國累計建成并開通 5G 基站 142.5 萬個,建成全球最大 5G 網。全年 5G 投資 1849 億元,占電信固定資產投資比達 45.6%。預計“十四五”時期,新基建投資規模整體將超過15萬億元。
綜上所述,未來建筑業將面臨廣闊的發展前景。